文章

第二章 在一個嶄新的文化裡建立人際關係

分類:教會栽植手冊
發佈於:2011-05-15, 週日

當宣教士初來到工場,雖然面對著一個從聲音、氣味到風俗習慣都截然不同的陌生環境;但卻非常渴望儘快與人分享我們的信仰。因此,我們會自視為教師,來向當地人宣揚真理,並渴望引導聽道的人成為互相關懷,並真誠敬拜主的門徒。然而,我們是否想過自視為教師反會阻礙我們去實現初衷呢?

其實在我們進入一個新文化時,我們扮演的第一個角色不是老師,而是學生。自視為師會引起懷疑及對方的不信任。因為我們都背著自身的文化印記。在國際宣教機構裡工作,我們都必須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在我們宣教士之間都是如此,更何況與穆斯林的關係上呢?

如果我們向穆斯林傳福音的方式是要能讓聖靈自己去動工,使他們相信福音的真理。這不單在語言上,而且在態度及行為上,我們必須用他們能明白的方式表達。什麼形式是他們最容易明白的呢?難道不是他們自己的文化嗎?所以我們必須先學習他們的文化,才能在跨文化背景下有效地傳遞我們的信息。文化不是藉著閱讀書籍或短期調查就可以學會的。表面膚淺的知識只會導致不成熟的判斷及成見。

一個人最深層的自我定位是在下意識層次上。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價值觀看作正當的,並從我們的角度去論斷一個新的文化。我們下意識地認為我們的行為方式是基督徒應有的方式,而把與我們不同的行為當成次等的。這種給別的文化行為貼上道德標簽的作法常會引起人際關係的緊張。當我們學習一個族群的信仰和風俗習慣時,我們必須謹防這種微妙的本位自高情緒的流露,因為這會阻礙友情的建立。我們都是平等的,並無高低之分,都是蒙神愛的罪人。

所以我們必須虛心向他們求教他們的文化,惟有請教他們,才能準確地了解他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文化,如果我們誠懇地求教,想要進一步了解、接受、欣賞他們的文化,幾乎是沒人會拒絕的。

多數的文化學習是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中學得的,在課堂上反而不容易學到。知道怎麼問問題是非常重要,舉個例子:你問“在這種情況下我該說或做什麼?” 就比問“這是什麼意思?”更有智慧。一個常見的錯誤觀點是認為學習一個族群的語言與學習他們的文化是一回事。其實文化的學習遠超過語言的學習。它包括在新文化中學會社交,並且學會日常社交的暗語。舉例來說,在伊斯蘭文化中,婦女要特別注重與異性相交的適當言行,學習這種社交暗語是要甘心謙卑自己,不怕犯錯,肯聽別人的指正,並在學習新習慣的痛苦與不適中忍耐。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就是這個原則最好的示範。雖然我們的認同沒法像主耶穌那麼完全,但主設下的榜樣,如果我們肯付代價跟從模仿的話,我們可以成為有效的誇文化傳遞者。

一個願意學習的態度能消除對方的威脅感,而自然而然產生信任。信任是建立關係時最重要的一環。關係建立了,我們才可能在這個新文化中服事。我們作為一個信息傳遞者,必須先嬴得人的信任,才能使我們所帶去的信息被信任。

在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我們很容易藉著一些文化暗示去評估人際關係。身份與頭銜就是一種暗示。比如在我的(美國)文化中,人們都覺得醫生是可信的。然而在新文化中要識別這些暗示卻常有困難。我們不清楚什麼時候可以信任一個人,也不太知道怎樣讓自己顯得可信。如果我們連怎樣的拒絕方式是當地文化可以接受的都不知道,我們幾乎不可能嬴取人的信任。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在于真誠的關心人,按本相接納他們;以坦率開放且有禮貌的態度對人,以始終如一的個性及鼓勵關懷的心待人。馬文.美爾斯(Marvin Mayers)博士供給了一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反覆練習以建立信任。他稱之為“信任建立之前的問題測試”。就是要常問自己:“我現在所做、所想、所說的是在建立信任,還是在削減信任?”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永遠都不會有答案,但如果我們不問自己這個問題,交流中斷或關係惡化的機會會更大。這篇短文只簡略提到兩個建立跨文化人際關係的基本概念。我強烈建議下面的三本書(註)。書中對此問題有更深入的探討。在這些探討的過程中,我常常被挑戰去思考在深心中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做跨文化宣教?

註:

(1)保羅.荷博特(Paul Hiebert)的《宣教士在人類學上的領悟》(ANTHROPOLOGICAL INSIGHTS FOR MISSIONARIES.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5);
(2)舍晤德.林亙菲特(Sherwood G. Lingenfelter)和馬文.美爾斯(Marvin K. Mayers)合作的《跨文化宣教》(MINISTERING CROSS-CULTURALL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6);
(3)馬文.美爾斯(Marvin K. Mayers)《當基督教遇到文化》(CHRISTIANITY CONGRONTS CULTURE.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1987)。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